寫回憶錄怎樣回憶童年故事?回憶錄《春華秋實》給我們示范:主人公幾乎把童年記憶中的每個人都搬到了回憶錄中,而且大多數(shù)有名字,這是“小說化”的回憶錄,大量運用對話和描寫寫作手法。不過也有弊端,這些人名就像路人甲、路人乙,也許就出現(xiàn)一次。因為主人公在長大,在成長,路越走越遠,這種情況怎么辦,我給客戶建議在回憶錄正文結(jié)束后,附加一張回憶錄人物列表,實事求是,盡自己所能,給每個有名字的人物列一個小傳,一句話,幾句話都可以。
三年級下半年,鄒國榮覺得有兩件事對他很有影響。一是新來了一位語文老師,他不是別人,正是自己的佛強哥,他剛學校畢業(yè),便分配到周塘小學任教(此時周亨二小已改為周塘小學),正好他任自己的語文老師。鄒國榮又喜又怕,喜的是自己的阿哥敎自己,會更關(guān)心自己,怕的是學習不好時怕他向家里告狀。不過很快就習慣了,也喜歡佛強哥上課,覺得他課上得好。那天佛強哥上《驕傲的彩虹》一課時,他就講得很生動。當講到彩虹是怎樣產(chǎn)生時,正好課室前面的天井上太陽斜照射下來。只見他從口盅里含上一口水,走到天井邊,對著太陽把口中的那口水噴射出去,說:“同學們你們看,那不就是彩虹嗎?”接著又說:“你們再看,水掉完了,彩虹是不是就沒有啦!”這種演示使同學們很形象很直觀地認識了彩虹的產(chǎn)生和消失,以及彩虹與雨水的關(guān)系。
另一件事就是新增了許多新同學。這一學期,石塘分校撤銷了二三年級,合并到周塘小學。他們有鄒國營、鄒超平、鄒六妹、鄒鼎福、李湘衡等等。編排與鄒國榮同桌的叫李湘衡,是猛草塘人。他與鄒國榮差不多高,人也很是聰明。學習成績與鄒國榮不相伯仲。后來也是與鄒國榮齊頭并進念到初中畢業(yè)的一位同學,這是后話。
1959年下半年,鄒國榮升學高小。是周塘小學(小學四年)小部分人升上高小的人之一。因為周塘小學沒有高級小學,所有同學必須到相隔五里地遠的石坑小學讀書。年紀稍長的同學選擇走讀,而鄒國榮父母考慮到兒子年小體弱,決定讓他寄宿學校就讀。
學校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。石坑小學坐落在石坑墟旁邊,是一座二分式大四合院,分左右兩院,中間是一個連廊,兩院各一個大天井。依山傍水,后山不是很高,左邊有一條小水溝。門前是一個操場和籃球場,往前便是一塊菜地,再前面有一條石坑河,上游直通石坑村的黃泥塘。學校的左邊也有一條河流,上游直通石坑的育子里,匯入石坑河。使石坑小學兩邊臨河。
鄒國榮入學的前兩年,學校左邊水溝旁新建一間教室。再往左邊山頭上是新建不久的石坑農(nóng)業(yè)中學。
鄒國榮的宿舍安排在離學校幾百米的翻身第。翻身第是一座火磚青瓦結(jié)構(gòu)的標準客家住宅,是政府收繳的地主屋。這是鄒國榮有生以來頭一次離開父母在外面單獨食宿,完全由自己安排日常吃住。看似日常吃住,但在幼小的鄒國榮身上還是演繹出不少故事。
鄒國榮的高小三年是“全國三年困難時期”的三年。這三年中,鄒國榮從有一個弟弟、一個妹妹增添到有二個弟弟、二個妹妹。家里能獲得的糧食本來就極少,再增添人口,更難糊口。
鄒國榮是家中長子,父母對他愛護有加,即使家里面臨揭不開鍋,吃米糠咽野菜,也每個星期給他裝上三筒米(一筒八兩),算起來每天也有四兩米,在當時大米貴如黃金的年月,算是很豐足的,但對于一個十一二歲正在長身體的男孩子來說,哪能滿足身體需要呢?時常周一周二把米放多了,周三周四所剩無幾,到周五周六就找野果野菜吃,或者向他人轉(zhuǎn)賒。然而轉(zhuǎn)賒以后,下周到校就必須還給他人,以后就捉襟見肘,慢慢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,又不敢對父母親說,即使說了也白說,父母無能為力啊。
這天是星期五,開晚飯了,廚房師傅喊:“這個香糊瓶子燉的粥誰的???”
“是我的。”鄒國榮不好意思輕聲回答。
“唉,造孽啊,這過的什么日子啊,兩錢米都沒有,怎么吃呢?真是可憐喲。”老師傅搖著頭長長地嘆著氣。
晚飯后,鄒國榮在籃球場上打著小皮球,遠遠看見鄒添泉在一塊蕹菜地里好像在找什么,便跑過去:
“添泉,你在找什么呢?”
“在摘蕹菜芽呀,肚子好餓喲。”
“我也是啊,我也摘一點。”
這是一塊別人采摘完蕹菜的地塊,地上幾乎沒有什么蕹菜了,只是遠遠有一點摘剩下來的菜芽。鄒國榮也跟著采摘起來,東一點西一點的,尋尋覓覓,摘了好半天,終于摘了好大一把。
“天黑了,我們回去吧。”鄒添泉說。
鄒國榮跟著鄒添泉回到學校,在洗碗池邊把蕹菜清洗干凈。接著他們拿來口盅,到廚房熱水桶上用開水燙蕹菜。鄒國榮將摘來的一半蕹菜放入口盅,用開水燙兩遍,再用開水泡著,加少許食鹽,捂上蓋子,另一半收起來,留著明天吃。二人狼吞虎咽,似是吃什么美味佳肴,一陣風掃殘云,總算把肚子里的咕咕叫聲壓了下去。
鄒國榮、李湘衡和鄒茂華住一個房間。有一天,他們實在餓得不行了,就趁著自習課跑到后山,摘山捻子吃。他們找啊,找啊,邊找,邊摘,邊吃,走著,找著,不知不覺翻到山后去了。待緊趕慢趕回到課室時已經(jīng)上第三節(jié)課了,結(jié)果被老師狠狠批評了一頓。
第二天,鄒茂華說他吃了太多山捻子拉不出大便來了。
就在前兩天,李湘衡餓得直吐苦水,結(jié)果吐出了一條長長的蛔蟲來,可把大家都嚇壞了。
這天,鄒國榮餓得沒辦法,也找不到什么可以填肚子的了。突然想起星期天從家里來學校時,父親曾經(jīng)悄悄地塞給他一張一兩糖票、一個空牙膏皮和一只雞內(nèi)金,讓他去供銷社買一兩白砂糖吃?,F(xiàn)在突然想起來,如獲至寶,便從箱子里找出糖票、空牙膏皮和雞金衣這三樣東西,急匆匆地往石坑墟供銷社跑去。好在供銷社還沒有關(guān)門,把一兩白砂糖買了回來。一回到宿舍便拿來口盅,倒進三分之一白砂糖,沖了一口盅糖水,美美地喝了起來,既解了饞也充了饑餓。
好不容易挨到星期六,一放學,大家湊在一起回家。僅僅五里路,走了很久,因為大家都忍饑挨餓,腿上無力。鄒國榮拄著一根挑米棍子,沒有一點生氣,走在后面的鄒佛添嘲弄他說道:
“你們看,前面一個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吶。”
這一幫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生存著,成長著。
關(guān)于回憶錄中更多描寫貧窮的童年的文章,請點擊: